互联网实验室凭借长期从事IT产业研究的经验和积累,对中国城市居民互联网使用及消费行为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系列市场调查。本报告是该系列研究的中的总报告。报告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除了对网民在数量、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数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概括描述以外,还对网民应用互联网的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应用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在正式阅读本调查报告之前,我们特别在此就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本研究报告的内容、含义和结论,以期有助于您对本次调查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0.1  项目背景与调查目的

    在经历过2001年跌荡起伏之后,2002年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呈现出相对理性的高速发展态势。同2001年初各运营商,尤其是社会上新兴的宽带接入运营商非理性炒作相比,2002年各大运营商都采取了稳健的发展策略来面对市场,逐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业务陆续集中到高回报率的主流技术上。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接入市场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连续性循环,包括内容提供商、内容运营商、中间渠道、系统集成商、软件技术提供商、基础电信运营商等在内的各个环节有待在均衡利益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平衡点。因而无论是企业,还是提供基础服务的接入商,都有必要深入了解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接入状况、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还必须深刻认识用户的需求、把握用户心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这样运营商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为描绘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各方面的应用特点和历史演变进程,预计市场的未来发展格局,使各级接入服务提供商掌握用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理性盈利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互联网实验室于2003年6月推出了中国网民行为系列研究总报告━━《中国城市居民互联网应用研究报告》。随后还陆续推出本系列研究的另外四篇报告。
    互联网实验室认为,尽管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互联网的应用人数、应用范围、市场消费金额等方面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但仍有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而相关领域深度研究的严重缺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盈利模式的成熟和价值链的重构。因此,凭借长期从事IT产业研究的经验和积累,互联网实验室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力图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0.2  调查方法与调查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的调查范围限于市区非农业人口数50万以上城市共92个,从中随机抽取了30个作为受访城市。
    本次调查的目标总体为市区非农业人口数50万以上城市中拥有住宅电话家庭中12至60岁之间的人群。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述群体中的网民和非网民。
u      网民的定义
网民为最近一个月内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次及以上的城市居民。
u      非网民的定义
非网民为最近一个月内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次以下或不使用互联网的城市居民。
调查访问工作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受访者的选择采用多阶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首先在各城市抽取电话局向号码,其次在各局向号码内随机生成后四位电话号码。访问电话接通后分别进行甄选,直到选中符合条件的被访问者为止。遇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停止访问,并选择下一个号码进行拨打,重复上述甄选步骤。
    本次电话访问工作采用CATI系统(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2002年12月23日开始进行访问实施工作,到2003年1月5日结束。
各城市的成功样本数量见图表0-1。
 
 
 
 
 
图表0-1  样本容量分布表
合计样本容量为2544人,其中网民200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7%;非网民54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3%
样本对市区居民数50万以上的城市具有代表性。在对全国城市网民数量进行推断时,将该样本的统计量应用加权公式进行汇总,极限估计误差在95%置信度条件下不超过5%。
本次调查的无锡、广州、武汉、北京等城市拒访率较高,但仍大大低于入户访问的70%左右,其它城市主要是周平均上网次数不符造成访问失败,其它展选条件正常,综合样本个人特征分析(数据表格见附件),我们认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基本符合事先设计的要求。

0.3  调查报告结构

本调查报告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前言  本部分主要介绍调查项目的背景、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的实施情况;介绍调查报告的结构,对调查报告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第一部分  网民的数量、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重点描述了互联网网民发展的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互联网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上网费用的下降使得互联网在我国城市居民中已步入大众普及阶段。网民数量及网民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不仅使中国互联网进入“高速成熟”阶段,而且为整个互联网行业以至电信和IT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庞大的消费者基础。
第二部分  网民上网场所分析。互联网接入市场主要分成机构接入用户和家庭接入用户两个市场。机构用户接入市场又可以分成单位用户和公共场所用户两个部分。在已经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市场中,机构用户的消费额度一般比较稳定,家庭用户的消费额度变化较大,特别是拨号用户的表现更加突出。因此接入服务商如何把握家庭接入市场就显得非常重要,本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  网民应用网络服务分析。本部分首先通过前三节对网民应用互联网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其次在第四节以互联网实验室独创的网民网络行为结构为方法论基础,把网络行为成为基础网络行为和扩展网络行为,进而把所有网络行为分成五大类,即信息获取类、沟通交流类、休闲娱乐类、电子服务类、电子商务类。依照上述行为分类,对网民群体进行细分得出10类特色网民人群。同时,在划分网民群落的基础上,对主要的网络服务提供商也进行对应的归类分析。
第四部分  网民网上消费数量分析。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我国大城市网民网上消费的数量、结构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一个初步的描述和分析,以期对读者把握网络消费的总体状况有所帮助。
第五部分  网民应用互联网状况的综合评价。通过分析有许多似乎矛盾的结果,那么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国大城市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就成为摆在互联网应用研究人员和互联网相关服务厂商面前的重大问题。本部分内容试图从网民接入状况、网民依赖互联网状况和网民消费状况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大城市网民应用互联网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互联网相关服务提供商能够客观地判断形势。
第六部分  城市网民应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城市网民应用互联网状况总体上呈现“三高”“三低”现象,这种现象必然对我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本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我们将这种影响与各方面的数据相结合,阐述互联网实验室对我国大城市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看法,以及对几个主要产品市场的意见,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0.4  调查报告阅读说明

为使读者阅读方便,在此统一说明报告中需要指出的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本次调查采用电话调查的访问方法,调查时间的长度和调查项目的数量都受到一定限制,在没有其它调查方法配合的情况下,调查内容的深入程度受到一定的制约。
第二,本次调查的数据涉及调查范围内的九十二个大城市,在推断其它中小城市时需要进行加权处理。
第三,本报告在未说明的条件下所引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为能够更清楚地论述观点,部分引用了互联网实验室以往的研究结果,凡未注明资料出处者,其来源均为互联网实验室。
第四,由于受到样本容量的限制,本次调查数据不能推断调查范围内各城市的情况,读者在运用该数据进行进一步分类时应慎重使用。